3月19日下午,机械工程系杨晓峰老师在“一站式学生社区”多功能活动室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——《从生活物件到机械装备的力学奥秘》。本次活动以“学术赋能成长”为主题,通过生活化案例解析抽象力学理论,吸引了近百名师生参与,现场互动热烈,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探索机械工程科学的大门。
讲座伊始,杨晓峰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切入,以自行车、桥梁伸缩缝、升降电梯等常见物件为例,生动剖析了静力学平衡、材料受力变形、运动学约束等核心力学概念。“为什么共享单车的车架多为三角形结构?高层建筑的阻尼器如何对抗强风?”通过一连串贴近生活的提问,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力学原理在工程设计中的实际应用,并借助动画演示和公式推演,揭示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逻辑。
在讲解机械装备设计时,杨老师展示了机床传动系统、工程机械液压装置等复杂设备的力学模型,将课本中的“达朗贝尔原理”“虚位移原理”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。“理论力学不是空中楼阁,它是工程师解决实际问题的‘工具箱’。”他鼓励学生以科学眼光观察世界,用理论知识武装实践。
讲座特别设置了“你问我答”环节,学生们争相提问:“如何通过力学优化减少机械臂的材料消耗?”“未来智能装备设计需要哪些力学知识储备?”杨晓峰老师结合科研实例一一解答,并分享了机械工程领域的前沿动态。机械2301班学生张同学感慨:“原来力学知识不仅能解释生活现象,更是大国重器设计的基石。这场讲座让我对专业学习有了更深的目标感。”
现场还穿插了趣味力学实验演示。杨老师用简易材料模拟桥梁承重测试,邀请学生动手参与,直观感受结构设计与力学性能的关系。实验过程中,学生们分组讨论、热烈竞猜,在实践体验中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。
作为课程思政的延伸,杨晓峰老师特别讲述了我国在高铁、航天等领域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的案例,强调理论力学研究对高端装备自主研发的重要性。“从螺丝钉到盾构机,精益求精的力学设计体现着中国工程师的工匠精神。希望同学们夯实基础、敢于创新,未来为‘中国智造’贡献力量。”这番寄语引发了全场掌声。
活动结束后,学生们意犹未尽,围绕杨老师继续探讨专业问题。机械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总结表示,此次讲座是机械系推动“学术社区”建设的重要举措,未来将持续邀请校内外专家走进学生社区,打造“零距离”学术交流平台,助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。